文章详情
《传统民俗摄影的当代性》
发布时间:2019-11-15 作者:贾克
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民俗表情
中国文化起步于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发展于被西方学者划分为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中后期,勃兴于公元前的最后3个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态上表现为准神学、亚哲学、古儒学的前神学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在形象上所呈现的样态为天地崇拜、祖先敬仰、人伦关怀、天人合一。在此文化土壤上孕育的皇权大一统的中国社会形态,则以其稳定的状态在中国运行了两千多年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说以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文脉并构成官方上层文化体系,那么以祖先崇拜与人伦关怀为基础的观念便成为民间文化的象征和代表。而且这两条文化脉络并行生存发展上下呼应,构成中国文化两千多年一成不变的体系。
固此,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分为两个部分: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普遍存在于广人民大众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化以它无可替代的方式通过丰富的民俗样态得以释放。民俗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但它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回馈到社会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成为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中的重要“基因”。近代以来世界思想文化体系的迅猛发展,西方社会学科分类的建立,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诞生在英国,是近代世界思想文化的产物。它传播到我国的初期,也就是20世纪初叶,我国正面临着民族危机。受近代民族危机的刺激,首先唤起了一批先进的中国文人的理论热情,促使他们向西方寻求真理。五四运动以来,出于民俗学研究和“民族的诗”的研究,周作人、刘半农、顾颉刚等人很早就开始了近世歌谣的征集运动。对普通民众国民性和文化心理的关注更是鲁迅一生文学创作和文化生涯的重点。尤其是以“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他们亲身参与了民俗学在中国的兴起到成立,以及学科身份确立的曲折历程,这是一个被中国人认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思想和文化启蒙意义的重要社会转型期。民俗学作为一种思想,在当时回答社会转型期民族何去何从、知识分子何去何从的各种声音中,显得异常强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积累,民俗学幼芽今天已是临风的玉树旗帜,由此奠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地位。
中国民俗摄影的发端普遍认同的是以民国时期的人类学摄影家庄学本为起点,从他的“西部调查”活动留下的川西和康藏地区人类学文献摄影为模本开始的。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摄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活跃期,摄影走入生活关注社会已成必然。30多年来,各类形态的摄影此起彼伏风起云涌。以传统文化作为摄影题材的民俗摄影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公众视野。民俗摄影以一个全新而独立的门类,在中国摄影的平台上兴起。中国民俗摄影学会创立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等行动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影像手段的大力推广与应用等,使民俗摄影成为繁荣中国摄影事业,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推手。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断层”,尽管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尽管我们由衷地热爱民俗摄影,终因摄影人对我们的历史与文化脉络缺乏理性清楚的认识,或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受一些主观意识的影响和误读误解,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我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知。再加上视觉经验的匮乏,以及缺少影像学层面的理论体系支撑,传统民俗影像只能停留在节日表演,老旧破败景象“采风”等非理性化的表象层面。
传承发展与不断创新
民俗文化学是民俗学与文化学两种主体学科交叉而产生的一种复合视角,是由宗教民俗学、历史民俗学、语言民俗学、艺术民俗学、心理民俗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符号学、文化哲学等多种理论共同建立起的多维度的视域广场。
民俗摄影在当下已成为中国摄影的一种积极力量,当我们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影像为载体在当代社会传播的时候,当人们通过影像见证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看到了民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代代传承发展的价值与作用,我们为中国民俗摄影的发展成就感到欣慰,明白了我们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的丰厚,也让每一个有使命感的摄影人深知我们肩上所承担的责任。
传承。谈及传承就要回溯到历史,用当代的语境学习历史,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源远流长。中国的所谓“民俗”,在古代是作为“礼”的补充。在此背景下民间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所形成的涉及民俗的文字材料浩如烟海,口传心承的民间文艺更是刊布成帙。尤其是传统民俗文化,因其产生于社会基层民众,流传于市井坊间,其中难免良莠不齐杂糅难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影像开辟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的一个新视域是时代赋予摄影的新使命。民俗摄影应将摄影实践锁定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影像视觉传达的社会效应。摄影介入传统民俗文化,必须坚定去芜存菁,对历史与社会负责任有交代的立场,要用学术的精神,学者的态度,在传承中发掘,在弘扬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不乏一批有社会影响、有文献价值、有学术水平的优秀民俗摄影作品承前启后地为传统文化与民俗摄影竖起标杆式的引领作用。比如,焦波的《俺爹俺娘》所传递的乡俗生活、人伦关怀、孝道文化在社会与摄影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刘冻的《马桶》系列以民俗学的站位,从一个地域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作品具备了对历史民俗学、心理民俗学、文化地理学多重社会意义和文献价值。
发展。一提起民俗,人们总会联想到文化遗产、乡土风俗,以及落后、守旧、遗产等词汇,仿佛民俗只关涉乡土、只关乎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民俗摄影的重点一直放在乡村以及边缘落后的地区。然而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近30年来不断推进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此环境下,即使是最边远的乡村,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也无可避免地受到都市文明的冲击。
人口迅速增长和迁徙,大量人群涌向城市,再回流农村,加上媒介信息爆炸性的影响,都市已经不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都市,乡村也已经不是过去的乡村。由此,城市还是乡村?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对传统民俗摄影提出的第一个命题。
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社会重构的语境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生存问题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比如:复兴和重建中最为突出的两个领域中节日文化和民间信仰进入了民俗摄影的实践和理论视野。传统节日正式登上了当代代表性文化的舞台,成为国家时间制度中的重要角色。如何让民俗摄影在中国文化重构的语境下诠释这些社会热门话题?如何以摄影建构中国的文化主权?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传统民俗摄影提出的第二个命题。
在传统文化重建与传播途径日新月异的社会语境下,大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审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视听已达高度饱和,传统民俗摄影在缺乏民俗文化学的支撑下,在缺失了当代话语权的时候,如果仍沿用30年前的那一套看图说话式的简单记录加图注样式,就自然会进入无人喝彩的窘境了。这是时代发展对传统民俗摄影提出的第三个命题。
根据以上简述不难看出,传统民俗摄影在中国社会文化重构的时代语境下,面对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复兴问题,就必须正视社会现实:满足时代发展中大众对“从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回馈到社会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成为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中的重要内容”的民俗影像需求。
民俗摄影的当代性
沿着历史文脉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人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博在哪里?精在何处?却又是我们一时无法说清的话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文化虽在人类文明发端的早期就已走向成熟。由于地理的优势中华文化在东亚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孕育出稳固而保守两千多年基本不变。而近代以来的数百年里国运起伏,天灾人祸造成了中华文化出现了数次断层。因此以当代文化理念解读中华传统文化,摄影人应首先静心俯身学习历史,精心呵护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用摄影为历史正本清源,向社会大众传播中华历史文化的优秀所在。
当代新民俗见证时代的发展。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搞民俗摄影就是要深入民间深入生活”。做民俗摄影人,其实不一定是民俗专家,因为我们就生活在民俗之中,我们就是民俗生活中的一份子,只要我们环顾四周既是民间又是生活,民俗学是在研究我们自己,研究我们生活的变化,用摄影反观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们”的原因。说得具体些,现代社会无论都市还是乡村,反映不同群体心态和社会现实的“新形态”比比皆是: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广场舞、新旅游、网络、手机微信、虚拟空间的各色信息等都是一种活态的当代民俗。我们每天目睹耳闻的社会生活都是构成当代新民俗摄影取之不尽的素材。同时,需要用影像厘清在这些“新形态”中的良莠杂芜,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与优秀所在。
更新观念是传统文化与民俗摄影新的转折点。民俗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也是创造经典文化的前提。两千多年来,东西方文明如同两条并行的车辙,同行却不交集。在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之下文化融和也成必然。在此背景下,民俗文化的当代性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当代艺术也给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提供了诸多可能。虽然摄影术发明于西方,中国摄影源于西方师承于西方,摄影进入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处在探索甚至徘徊的状态中。但经过几十年中国几代摄影人的不懈努力追求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摄影的水准已备受世界关注。因此民俗摄影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影像的样式呈现,仅仅是传统记录摄影已难成“风景”。在摄影多元化的今天,文献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等样态的介入将会为此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也是开辟以中国式影像表达的新尝试。中国样式的摄影也必定成为承载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摄影人尤其是民俗摄影将迎来一个时不我待的历史发展机遇。
但想要把握住这个机遇,我们就必须更新理念改变思维,让摄影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是引入当代摄影理念给传统民俗摄影拓展出一条新路。世界摄影史告诉我们,摄影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摄影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但摄影也从来就不是客观的,它带有先天的主观性。民俗摄影在具有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的同时,也一定是带有每个摄影师思考、认知与观看方式。所以,当代摄影能从更为深刻的思考与观看的层面观看社会,这是民俗摄影改变观念需要认真学习借鉴的;二是由于民俗文化多样化与复杂性,尤其是民俗文化随时代的发展而衍生变化,这些特性与当代艺术的个性化、多样化和不确定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当代艺术的基本概念来观看传统民俗文化,时间、类型、风格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属性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从更多更宽的维度思考与实践。换言之,民俗文化题材摄影是完全可以引用当代性的理念方法来加以实践的,这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民俗摄影的社会价值与内涵,也可以成为民俗摄影以一种全新的面孔与历史接轨的切入点;三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植入民俗摄影,中国的文化由内涵、外延和实践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无论在当下与未来,对摄影的发展都具有现实的和前瞻性的意义。用影像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性是有其承前启后的深刻意义和价值的。我们的摄影应在大胆的探索实践中开辟出一条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道路,让我们的摄影进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之中,以摄影这个世界性的传播媒介传播中国文化,建立一个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式的影像模式,用摄影树立起不可置疑的中国摄影的文化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