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民俗摄影宜以“原生态”去伪存真》
发布时间:2019-11-15 作者:唐辉吉
拍摄民俗,不要被奇异的民族服装所迷惑,要善于发现、思考、记录,哪些事物最有原生态的民俗影像价值。如果真伪难辨,就无法表现出民俗摄影的文化特征,容易被粉饰与浮华的“伪民俗”所迷惑。
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此外,原生态在自然生态学中,还包括有原生态种植物种等,被誉为原生态民俗。如果,一个民俗活动经过粉饰或“串味”,甚至非本民族者进行“张冠李戴”着装,这种现象也可称之为伪民俗现象。根据广西某少数民族自治县一位摄影师反映,他们县里的侗族与苗族服装展演,出现“串味”的现象已经多年,至今在一些活动现场拍摄,自己也很难分得清侗、苗族两个民族的原生态服装,谁是真的谁是用来“借穿”装“门面”的。
广西北部的大苗山,居住着大量的原生态苗族群众,女性的服装与服饰,可谓多姿多彩。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当地苗族人认为,本民族的歌曲不如侗族的歌曲好听,开始出现苗族人唱侗歌的现象。当地侗族人觉得自己的服装与服饰,没有苗族人的服装服饰那么多彩漂亮,侗族人把原生态的民族服装元素去掉,在一些大型节庆活动中,也着苗族服饰进行表演。如此相互串味的民俗服饰展演,其目的是为促销当地旅游宣传做推介,但这种张冠李戴的服装“串味”现象,无形之中伤害了本民族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传承。
面对这种现象,如果摄影师不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没有研究各民族原生态的服装服饰特征,很容易被如此漂亮的民族服装展演所迷惑,拍摄出来的照片很难辨别两个民族的特征,如果将图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及传统媒体进行传播,也会让受众者混淆不清。因此,在拍摄民俗活动中要培养一双“去伪存真”的摄影眼,才能在实践记录民俗过程中辨析真伪。
民俗摄影,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文献记录式的摄影,也有带有观念性的表达。以记录摄影的方式,为某个民族、某个村落,进行翔实的拍摄会给当地留下一部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民俗影像志。
拍摄前要细心查阅将要拍摄的民俗活动,特别是要长期跟踪拍摄的村落、乡镇的历史沿革、地方文化、建筑风格以及当地的民间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
在拍摄过程中除尊重当地民风、民俗、民情外,还要做到不可干扰对方正常生活,要按自己的主观意图,组织、假设、导演拍摄画面内容,拍摄内容应不限于视频、音乐、脸谱、道具、服装、器乐、婚姻与葬礼、生产、生活工具、文字、图腾、家具等方面的民俗影像素材,注重挖掘当地原生态民俗的历史。整理阶段性图文,撰写文章和图片说明,把即时整理采集的影像、文字信息及时配图存档,以便查漏补缺。
摄影家蒋建雄,本世纪初立项拍摄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尧告村》,经过17年的长期跟踪拍摄,他把这个村的村貌、苗族服装、生产工具、劳作方式、民族教育、乡村医疗、婚礼、葬事、居住生态环境、生活用品以及当地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文化进行梳理,共拍摄出10万张底片,撰写了近8万字的深度文章,详细记录了尧告村的变化,援引了人类学、社会学、中国地方志等学术研究的方法资源,以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村落为观察和描述的个案,经由十几年的田野勘察作业,从横向信息表达的层面,形成了结构清晰且内容极为丰富的大量影像资料。又从纵向描述的轴线,就影像所难以涉及的关于这一村落的历史变迁、文化习俗等方面,采集到大量一手的档案性资料,从而完成了对于一个村落的整体描述。被一些影像评论家誉为民俗摄影中“田野调查”的样本。目前,他拍摄的专题由柳州市地方市志办编辑成书《尧告·一个西部中国苗族村寨的图文纪实》,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摄影师拉尔夫·吉卜生认为:“我不理会照相机如何看事物,我要它看到我看世界的方式。”这段话深刻地阐释了,摄影观看不要被某种“美”的东西所迷惑,要拍出自己对事物的感悟,使自己的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感动受众,让更多的读者从欣赏阅读作品中获得思考,看到影像背后的灵魂。